二维码
复材云集

扫一扫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知识 » 正文

连续碳纤维热塑性预浸料制作:三级温度梯度控温,消除树脂内应力保量产一致性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5-10-27 14:12:30    浏览次数:1    评论:0
导读

连续碳纤维热塑性预浸料(如T700/PEEK、T800/PEKK)的量产核心痛点在于:热塑性树脂(熔点280-400℃)在熔融-浸渍-冷却过程中易

连续碳纤维热塑性预浸料(如T700/PEEK、T800/PEKK)的量产核心痛点在于:热塑性树脂(熔点280-400℃)在熔融-浸渍-冷却过程中易因温度骤变产生内应力,导致预浸料卷取后出现翘曲、分层,或后续成型时性能波动(如层间剪切强度偏差超10%)。三级温度梯度控温技术通过“渐进式加热-精准浸渍-阶梯式冷却”的协同设计,从根源上消除树脂内应力,使量产预浸料的厚度偏差控制在±2μm内,纤维体积分数波动≤1.5%,为规模化应用奠定基础。

一、内应力产生的根源:热塑性树脂的“温度敏感特性”

热塑性树脂(如PEEK、PPS)的分子链运动对温度变化极为敏感,内应力主要源于三个阶段的“非均匀变化”:

1. 熔融阶段:树脂颗粒从固态到黏流态的转变中,若局部加热过快(如单点高温),会导致分子链解缠速度不均,形成“局部高应力区”(类似塑料瓶快速加热后的变形);

2. 浸渍阶段:树脂在压力作用下渗透碳纤维束时,若温度分布不均,高粘度区域(低温处)与低粘度区域(高温处)的流动速度差异会产生“剪切应力”,尤其在纤维密集区易形成应力集中;

3. 冷却阶段:从熔融温度(如PEEK的380℃)快速降至室温时,树脂分子链结晶速度不一致(表层快、芯层慢),收缩差异会产生“热收缩应力”,表现为预浸料边缘翘曲(幅度可达5-8mm/m)。

传统单段加热+急冷工艺中,这类内应力会使预浸料在储存期(3个月)内出现自发分层(概率达15%),或成型后制件的尺寸精度偏差超0.5mm/m,无法满足汽车结构件、航空部件的量产要求。

二、三级温度梯度控温:分阶段消除内应力的核心逻辑

三级温度梯度控温通过“预热-熔融-缓冷”的阶梯式温度设计,匹配树脂分子链的运动规律,实现内应力的逐步释放,各阶段参数与作用如下:

1. 预热段(180-250℃):消除树脂“热历史应力”

目标:使树脂颗粒均匀升温至“玻璃化转变温度以上、熔融温度以下”,避免直接高温导致的局部过热。

温度参数:针对不同树脂设定梯度(PEEK:200→220→250℃;PPS:180→200→220℃),每段温差控制在20-30℃,总加热时间5-8秒;

设备与原理:采用红外加热管(功率5-8kW)与热风循环结合,通过3组温度传感器(精度±1℃)实时监测树脂颗粒表面温度,确保95%以上颗粒的温差≤5℃。此阶段可使树脂的“热历史应力”(因储存时温度波动产生)释放60%,为后续熔融均匀性奠定基础;

关键指标:预热后树脂颗粒的软化度(通过针入度仪测量)波动≤3%,避免硬颗粒在后续浸渍中形成“未熔区”。

2. 熔融浸渍段(320-400℃):控制树脂“流动应力”

目标:使树脂完全熔融并均匀渗透碳纤维束,同时通过温度-压力协同抑制剪切应力产生。

温度参数:采用“核心区高温+边缘区保温”的梯度(PEEK:360→380→360℃;PEKK:340→360→340℃),确保纤维束中心与边缘的树脂黏度差≤10%(黏度控制在400-600Pa·s,适合浸渍);

浸渍协同设计:

双螺杆挤出机的计量段温度与浸渍模头入口温度差≤5℃,避免树脂进入模头时因温度骤降导致黏度突变;

模头内设置3组压力辊(压力0.3→0.5→0.3MPa),配合温度梯度形成“先渗透、再压实、后释压”的浸渍节奏,使纤维束浸润率从传统工艺的85%提升至98%,减少因未浸润产生的局部应力;

内应力控制:通过同步辐射小角散射(SAXS)监测,该阶段树脂分子链的取向度波动≤2%,剪切应力较单段加热降低40%。

3. 缓冷定型段(280→200→100℃):释放“热收缩应力”

目标:通过阶梯式降温使树脂分子链有序结晶,减少表层与芯层的收缩差。

温度梯度设计:第一段(280→200℃):控制降温速率50℃/s,匹配树脂的快速结晶期(如PEEK在250℃左右结晶速率最快);第二段(200→100℃):降温速率降至20℃/s,避免低温区的脆性收缩;最终室温段自然冷却,总降温时间15-20秒;

设备创新:采用“水冷辊+气冷幕”复合系统,水冷辊表面分区控温(温差±1℃),气冷幕风速梯度可调(2→4→2m/s),确保预浸料幅宽方向(1.2m)的温度差≤3℃;

效果验证:缓冷后预浸料的结晶度偏差≤2%(XRD测试),热收缩率从传统急冷工艺的1.2%降至0.3%,边缘翘曲幅度≤1mm/m,内应力值(通过应变片测量)降低70%。

三、量产一致性保障:从工艺到监测的全链条控制

三级温度梯度控温需与“在线监测+闭环调节”结合,才能实现稳定量产,核心措施包括:

1. 多参数协同优化

速度匹配:生产线速度(5-10m/min)与各段温度、压力联动——速度提升10%时,预热段与熔融段功率同步提升8%,确保树脂热输入稳定;

树脂黏度闭环:通过在线旋转黏度计(测量频率1次/秒)监测熔融树脂黏度,当偏差超5%时,系统自动调节熔融段温度(±2℃)或螺杆转速(±5rpm),使黏度回归目标范围;

纤维张力控制:碳纤维放卷张力(50-80N)与浸渍段压力负相关(压力升高时张力降低10%),避免纤维过度拉伸导致的结构应力。

2. 全流程质量监测

红外热成像:实时拍摄预浸料幅面温度分布(分辨率640×512),当局部温差超3℃时,自动标记并调节对应区域加热功率;

超声检测:通过10MHz超声探头扫描预浸料内部孔隙率,当单点孔隙率超2%时,触发熔融段压力微调(+0.05MPa);

离线验证:每批次取样测试层间剪切强度(偏差≤3%)、厚度波动(±2μm)、内应力(通过三点弯曲法测量,残余应力≤5MPa),确保量产稳定性。

四、应用案例:从实验室到工业化生产

1. 汽车结构件用T700/PPS预浸料

某车企采用三级温度梯度工艺(预热180→200→220℃,熔融320→340→320℃,缓冷260→180→80℃)生产宽幅(1.2m)预浸料:

量产一致性:连续生产500卷(每卷50m),纤维体积分数波动从传统工艺的±3%降至±1.2%,厚度偏差≤±2μm;

成型效果:冲压制成电池包下壳体(尺寸1.5m×1.2m),尺寸精度偏差从0.8mm/m降至0.3mm/m,无因内应力导致的开裂。

2. 航空级T800/PEEK预浸料

某航空企业应用该技术(预热200→220→250℃,熔融360→380→360℃,缓冷280→200→100℃):

性能指标:层间剪切强度达92MPa(传统工艺85MPa),且批次间偏差≤2.5%;

储存稳定性:室温储存6个月,无分层现象(传统工艺3个月分层率10%),满足航空部件长周期供应链需求。

五、未来方向:智能化与材料适配升级

1. AI自适应控温:基于5000+批次工艺数据训练的神经网络模型,可预测不同树脂(如新型PEKK共聚物)的最优温度梯度,当更换树脂牌号时,参数调试时间从24小时缩短至2小时;

2. 低温熔融体系:开发“碳纤维-石墨烯/PEKK”复合体系,石墨烯的导热网络可使熔融温度降低30-50℃,减少温度梯度跨度,进一步降低内应力;

3. 连续化闭环生产:集成激光测厚、太赫兹成像等实时监测技术,构建“温度-压力-速度-性能”四维度闭环系统,使量产一致性再提升15%。

三级温度梯度控温技术通过匹配热塑性树脂的分子运动规律,系统性解决了连续碳纤维预浸料的内应力难题,其核心价值不仅在于提升单件产品性能,更在于实现“高一致性量产”——这是热塑性复合材料航空航天高端领域走向汽车、新能源等规模化市场的关键门槛。随着智能化控温与材料体系的迭代,该技术将推动热塑性预浸料的成本降低与性能跃升,加速复合材料在轻量化领域的普及。


 
(文/小编)
打赏
免责声明
• 
版权声明:复材云集尊重版权并感谢每一位作者的辛苦付出与创作;除无法溯源的文章,我们均在文末备注了来源;如文章视频、图片、文字涉及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证明材料确认版权并按国家标准支付稿酬或立即删除内容!
0相关评论
 

COPYRIGHT © 复材云集 www.fucaiyunji.com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200439

京ICP备19053003号-1